沿着国道108线,进入涞源城建界,绿树成阴的石门山与滔滔流淌的拒马河隔路相望,车辆穿行于绿色与清凉之间,甘润的空气润人心肺,生态涞源的山城之韵扑面而来。
■规划篇
打开涞源县2009——2011年荒山绿化规划:县城周边、旅游景区、国省干道两侧均列入重点工程,村村有工程,乡乡有重点,三年绿化3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增加6个百分点,工程总投资5000多万元。从2009年开始涞源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绿化热潮”。
从走马驿镇到白石山镇,207国道两侧,是涞源县白石山景区所在地,现在这里每天都会有大几百人在山上整地,换土,背水,植树。这里是涞源今年雨季绿化的一个重点工程,全长21公里,涉及两个乡镇,8个村,总面积8万亩,工程总投资900万元。工程完工后,沿207线进入涞源,在县界至城建界之间将形成20多公里的绿色长廊,并全面改善白石山景区周边的自然环境。盛夏时节进入涞源,客人将行走于绿色和清凉之中。
今年5月份,结合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会议精神,县长高文才再次指出,涞源的创建工作要全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建设河北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相结合;二是与“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相结合;三是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三个结合为打造“山水宜居城市,生态旅游胜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机制篇
初夏的山城,绿意盎然,走到荷叶山上,20000多亩荒山已经披上了绿装,最惹眼的是20多万棵侧柏已经抽出了新条,与去年相比足足增加了50公分。站在刚刚修好的张石高速公路上,这片碧绿已经清晰可见。这是县委书记赵志东去年绿化时,认领的“责任田”。
今年随着绿化任务的调整,赵志东的责任田已经挪到了政府新规划的“绿色长廊”里。在涞源,书记、县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四大班子领导,从去年开始每人每年都要认领一块不低于千亩的“责任田”,重点县直单位一把手和各乡镇主要领导都要有不低于500亩的“责任田”,带头示范,号称“一把手”工程。“领导示范”成了涞源生态建设的第一机制。
此外,涞源相继出台了“以奖代补”、“扶持大户”、“林改促动”等一系列机制,“自上而下”“促大户,带小户”在全县掀起了造林热潮。
在走马驿镇五间房村,位于公路两侧,两山之中,原来这里山清水秀,多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砍伐,一度山秃了,水少了。现在来到这里,山坡上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支部书记李来友正和村民们一起背水栽树:“现在的老百姓都明白一个道理,多栽活一棵树比多打两斗粮食都强,加上政策好,支持力度大,每天有七八十男女老少在山上,已经连续一个多月了”。
像这样的绿化工地,从去年开始,在涞源每年都有上百个。有村民自发的、有个体企业承包的、有村集体组织的、也有政府的重点工程。新规划的20公里绿化长廊,就是继去年完成20万亩绿化任务之后的又一重点工程。与此同时,城北2万亩杏扁基地和城南6万亩优质速生核桃基地已经初具规模,而且随着专业加工企业的落成,产业效益逐年增加。
■保障篇
“ 一年栽三年补”“年年栽树少见树”涞源山场资源丰富,但立地条件差,祖祖辈辈的涞源人,满怀热情的在山上做文章,下功夫,但还是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境地。
林业局长张伟告诉记者:“为了新一轮的绿化规划顺利实施,我们从资金、技术和制度三个方面做了充分的保障,从近几年的效果来看,成活率达到了90%”。
在插箭岭的绿化工地上,一些百姓正背土背水上山,他们说这里有的地方土质不行,必须换土,浇水,树才能成活。有的工程修筑了永久的供水管道和高位水池,只要缺水,随时可以补给。政府副县长徐路生说,“去年该县在造林上投入是3000万,今年计划投资2000万,继续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保证造一片,活一片”。涞源县在近几年的荒山绿化工程,不仅重投入而且重技术,该县的造林工程中,90%的采用了抗旱保水的容器苗,成活率大大提高,同时该县出台了相应的管护制度,提高了成活率和保有率。
现在涞源造林成本虽然比过去增加了三倍,但比起一年栽三年补的造林进度,还是节约成本,提高了整体工程质量。
10万亩西北生态防护体系,15公里县城防护林,城区周边三座生态公园,已经全部竣工的这片片绿色,为打造“山水宜居城市,生态旅游胜地”奠定绿色之基,生态之韵。
来源:保定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