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招标  苗木  种子  银杏  广东  山东  绿茵  北京  法桐  金叶榆 

北京市“十五”时期林业发展规划

   日期:2017-09-30     来源:首都之窗    浏览:286    评论:0    
核心提示: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北京市十五时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进
 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北京市“十五”时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进一步加快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发展步伐,更好地指导“十五”时期林业建设工作,按照市政府统一要求,编制北京市“十五”时期林业发展规划。

  一、“九五”时期林业建设主要成就

  “九五”时期,全市林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加快林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化改革,广泛动员,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基本构成北京林业高标准的生态环境体系、高效益的绿色产业体系、高水平的森林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的框架,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林业“九五”计划全面完成。

  “九五”期间,全市增加林地面积168万亩,林木覆盖率由36.26%提高到43%,城市绿化覆盖率由32.4%提高到36.5%。城市隔离地区绿化步伐加快,绿化总面积达到了65平方公里。绿色通道建设实现优质高速,五年间,公路绿化长度1.2万多公里。以五大风沙危害区为重点的“三河两滩”防沙治沙工程规模大,水平高,营造固沙片林30万亩,改变了昔日风沙地区的面貌。荒山造林绿化94.0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7平方公里,完成爆破整地造林面积3.6万亩,为护卫京城的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工作发展快,总保护面积30万亩,保护的野生动物204种。

  产业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兴绿富民取得成效。种苗产业初具规模,初步建成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1个,市级林木良种繁育中心苗圃4个,区县级良繁基地13个。全市成片果树面积发展到185万亩,果品年产量增长到6.1亿公斤,产值突破11亿元,果品生产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全市花卉种植面积达到3.3万亩,花卉温室、大棚面积200万平方米,高效花卉农业园20个,花卉市场兴旺,年成交额超过2.4亿元。2000年,全市蜂业总产值达5100万元,出口创汇380万美元,蜂业成为山区农民奔小康的新途径。森林旅游开发成为林业经济发展新亮点,1999年全市森林旅游业创收8396万元,年创利975万元。

  林业发展的保障能力稳步提高,依法治林和森林资源的管护工作成效显著。在重点林区修建了一批防火公路,建成53座防火了望塔,配置了必要的交通、通讯设施,提高了林火监测能力,加强了护林防火工作。林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力度加大,监测覆盖面积达664.05万亩,注重对重要检疫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多年未发生重大病虫灾害。法制建设、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得到加强,信息技术在林业发展建设中得到初步应用。

  林业科技综合实力增强,科教兴林取得明显进展。“九五”期间,全市林业共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市级科技奖励45项,实施国家林业局等部门重大科研、推广项目54项,科技交流与合作快速推进,2000年全市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28.6%以上,在全国地方林业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全民义务植树热情持续高涨。“九五”期间,每年参加义务植树的中央及市属单位,由“八五”时期的384个增加为437个,五年累计植树2283万株,抚育管护幼树5726万株,保存率达到90%以上,义务植树责任区面积由13.8万亩增加到46.05万亩,已建成93个义务植树基地,其中42个成为绿化、生产和休养的三结合基地。

  林业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北京市现有林业从业人员551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72人。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林业生产技能。郊区林果农已有2.9万人获得“绿色证书”,970人获得了林果花专业技术职称。

  “九五”期间,全市林业总投资为66041万元,比“八五”期间增长134.6%,其中中央投资为20697万元(含债券投资11022万元),地方投资为37244万元,政策性贴息贷款为8100万元,分别是“八五”投资的2.88、1.91和5.63倍。胜利实现“九五”的目标,既为20世纪末的林业建设划上了一个圆满句号,又为21世纪北京林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都林业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总体上看,林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有些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间发展不够平衡,一些地区绿化成效尚不明显;森林总量不足,林分质量不高;荒山造林的条件日趋艰难,建设成本累进增加;重造轻护、造林难见林的现象依然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目前,全市尚有2700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有效治理;已治理的3900平方公里面积中有一部分建设和投资标准较低,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全市风沙化土地总面积247.5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9.8%,占平原总面积的25.8%。“三河两滩”尚有20万亩卵石荒滩地需要治理;平原地区农田经营粗放,地力下降,冬春沙土裸露,尚有潜在沙化土地(沙质耕地)164万亩。

  林业产业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不够适应。林业产业化进程缓慢,传统结构尚未得到有效改变;投资渠道不畅,筹资渠道偏窄;科技含量偏低,技术装备落后,市场开拓不力,产业素质和管理工作与日趋激烈的竞争和首都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保障能力仍需加强。林业科研、技术推广和林木种苗建设等还不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造林绿化良种使用率偏低,森林资源培育管护工作滞后。林业基础设施对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还未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北京是一个拥有千余万人口的特大都市,特别是城区,人口密度较大,承载负荷过重。可绿化的面积逼近极限,虽然每年市委、市政府和绿化主管部门想尽一切办法提高绿化美化的进度,但相对于城区几百万人口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还远不能满足。

  二、“十五”时期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首都林业是高质量的城市生态林业。这是由于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决定的。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四个服务”的功能,进入21世纪,北京开始实施迈向新世纪的“新三步走”战略,努力创建一流生态城市。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发展高质量的城市生态林业已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任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和建设好北京的生态环境是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发展首都经济的重要内容,首都林业将成为全市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发展举足轻重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首都林业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林业。首都林业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率先加强现代生物技术、数字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现代设备技术等的研究和应用。要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和手段,在林业种质资源保存和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监测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良种培育,重大森林灾害控制,产业管理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要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现代城市林业。

  首都林业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集约林业。首都林业的社会功能和特有的产业属性,要求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提升内部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特别是国有林场和林业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管改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首都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实现全社会广泛参与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满足广大市民对首都林业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

  首都林业是体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精品林业。绿色是城市美好形象的基础和象征,首都林业是北京向世界展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窗口,是向国内展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发展方向的示范基地。首都林业要实施精品战略,造林绿化既要有博大辉宏的气势,又要多出上乘之作,为城市发展增辉添彩。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城市绿化美化的先进经验,努力创造一流的城市生态环境、一流的绿化美化水平、一流的绿色文化氛围。要在城市绿化美化上出精品,要在产业发展上创名牌,努力创造优质苗木,优质果园,优质花卉,各类林产品都要力争发展成为高档次、高水平、高品味、高效益的精品。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承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新北京、新奥运”为理念,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加快构筑首都三道绿色生态屏障,积极探索造林绿化新机制,全面提高首都林业总体水平,实现首都林业跨越式发展。

  (三)林业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是首都林业系统兑现“绿色奥运”承诺,努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速度,提升生态环境建设质量的关键时期。要加大造林绿化的力度,每年新增林地面积35.25万亩。到2005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48%。其中山区林木覆盖率达到70%以上;平原地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其中绿化隔离地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2%),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5平方米;郊区卫星城、中心镇的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5平方米。实现生物多样性,改变造林绿化中树种少,结构单一,人工痕迹较强,与自然不够和谐的现象,提高绿化美化整体水平,建设以人工林为基础的主要林产品基地,增强林木管护和森林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特别是护林防火能力,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三、林业重点发展项目与工程

  (一)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1、山区生态圈建设

  (1)山区风景区爆破整地造林绿化工程。山区风景区主要在山区与平原交接的浅山地区,工程西起房山,东至平谷,为狭长的弧形地带,总长度230公里,跨11个区县69个乡镇,规划范围总面积1000平方公里。该地带历史名胜古迹密集,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工程范围多属于干旱阳坡,土层薄,岩石裸露,采用一般造林方法不易成活,造林保存率低,难以成林。主要实施爆破整地造林的方法,采用大坑客土,大苗栽植,引水上山,实现绿化。

  2001-2005年计划完成爆破整地造林10万亩,每年完成2万亩,并继续加大营造风景林的力度。

  (2)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该工程涉及7个山区县,总范围1.04万平方公里。境内有康庄—南口,古北口—潮白河,永定河官厅山峡河谷三条风沙入京廊道,地处北京城市的上风口,既是抵御风沙进京的关口,又是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官厅水库上游和主要河流的源头。涵养水源、清洁水质、治理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区域以防风沙、保水源为重点,实行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相结合,营造水源保护林和水土保持林。

  2001-2005年计划完成人工造林80万亩,封山育林(灌)45万亩,飞播造林(成林)18万亩。

  (3)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该工程涉及7个山区县的边远乡村,现有天然次生林410万亩,树种以橡栎、桦树、山杨、油松、侧柏为主,主要是多年实行封山育林培育而成。实施天然林植被保护工程,禁止经营性采伐,采取清杂割灌、补植补造、定株抚育等技术措施,提高林分质量,有效保护天然林植被资源,发挥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

  2001-2005年计划实施天然林植被保护面积246万亩。

  (4)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范围涉及房山、门头沟、昌平、海淀、丰台、石景山等6个区县,包括49个乡镇和10个国有林场,总面积3900平方公里,占全市山区面积的39%,其中宜林荒山90万亩。

  在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深山远山区实施全面封育,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对现有中幼林加强抚育管理。低山、浅山风景林区,岩石裸露,土层瘠薄的干旱阳坡,增加造林的资金投入。以房山区、门头沟区的11个乡镇及2个自然村等太行山绿化工程重点示范项目为基础,加速二期工程的建设。

  “十五”期间,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规划造林5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9万亩,飞播造林30万亩,封山育林29万亩。

  (5)“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三北”四期工程建设范围涉及门头沟、石景山、海淀三个区,总面积198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234万亩,平原面积63万亩,尚有宜林荒山29.4万亩。“三北”四期工程的建设要调整布局,突出重点,通过封山育林,营造水土保持林、风景林和防风固沙林,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以往工程建设的成果,加强对现有林分的抚育管理,提高林分质量。

  “十五”期间,此项工程人工造林13万亩,飞播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

  (6)中幼龄林抚育植被保护工程。该工程涉及10个远郊区县,现有人工中幼龄林面积为520万亩,主要分布在7个山区区县。由于缺少抚育管理,有相当面积的中幼龄林,林分树种杂乱、结构不良、林相不齐,林木分布不均,长势衰弱,防护功能与景观效果差。该项工程重点是进行间株定株、补植补造、修枝除蘖、抚育间伐、修埯割灌等技术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2001-2005年计划完成抚育面积312万亩。

  (7)退耕还林(草)工程。工程涉及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房山、门头沟7个山区县的92个山区、半山区乡镇,退耕还林总面积92.25万亩。“十五”期间,退耕还林的重点是主要公路、河流两侧第一层坡度在25度以上的山坡耕地和土层薄、灌溉困难、自然灾害频繁的坡台地及沟谷川地。

  2001—2005年计划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0万亩。以营造生态林为主,适当发展经济林。

  (8)国有林场建设。北京市国有林场29个,总面积88万亩。“十五”期间,国有林场建设的目标是:做好三防工作,防范森林火灾、杜绝乱砍滥伐,加强病虫害防治。到2005年,完成现有7.8万亩宜林荒山造林,其中常规造林7万亩,爆破整地造林0.8万亩,中幼林抚育40万亩。争取林木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森林病虫害重点防治面积完成30万亩,森林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10%以下,防治率达100%。

  (9)自然保护区建设。北京现有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7个,(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9个,区县级7个)总面积132.8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5.25%。主要保护的对象是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以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要以保护首都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中心,以减缓和控制生态环境恶化,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目的。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自然地带的递变规律,确定合理的区划界限,有针对性地规划建设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到2005年,全市新建自然保护区6个,面积为160万亩,使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293万亩。

  2、平原生态圈建设

  (10)绿色通道建设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工程主要是指市级以上的河流、公路、铁路两侧绿化,是构筑我市第二道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原防护林体系的基本骨架。工程涉及14个区县,绿化面积65万亩,规划十年完成。“十五”期间重点实施市政府确定的“五河十路”绿色通道工程,总长1000公里,跨12个区县,每侧绿化宽度200米左右,其中30~50米内侧范围作为永久性绿化带,突出生态景观,外侧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速生丰产林等绿色产业。2005年前完成通道绿化面积35万亩。

  (11)防沙治沙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包括两个子工程,分别是“三河两滩”重点风沙危害区治理工程和潜在沙化土地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

  “三河两滩”重点风沙危害区治理工程涉及9个区县,尚有20万亩裸露沙地需要治理。治理的重点在昌平南口、延庆康庄地区和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流域。该工程主要采取营造防风固沙片林治理措施,实行乔灌结合,并配备相应的水利设施。2001-2005年计划完成20万亩的治理任务。

  潜在沙化土地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涉及11个区县,潜在沙化土地总面积164万亩。该工程坚持保护与综合治理并重,采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施退耕还林(果)、增加植被覆盖;采取节水灌溉、农田秋季免耕留茬等综合措施,逐步恢复地力,遏制冬春季扬沙扬尘。2001-2005年计划完成治理面积98万亩。

  (12)平原绿化二期工程。平原绿化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14个郊区县的平原地区,总面积1041万亩。工程建设要与构建中的市中心区—绿化隔离地区—边缘集团—卫星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相结合,将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卫星城镇与村镇穿插分割开来,使平原造林绿化,形成绿色集团式分布的生态防护圈,促进城市体系完善和空间布局优化。“十五”期间,造林75万亩,更新改造45万亩。

  3、城区生态圈建设

  (13)城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工程。加快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推进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该工程涉及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昌平、大兴等6区的26个乡镇和市农工商总公司的3个农场,总面积241.37平方公里,规划实现绿地面积125平方公里,占绿化隔离地区面积的52%。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的目标是:绿化达标、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经济繁荣、农民致富。绿化隔离地区现有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大力发展以森林公园、体育文化公园、旅游观光(采摘)园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绿色产业,使隔离地区的绿化建设与农民致富有机结合起来。规划绿化用地上的企业,采取关闭一批、搬迁一批、保留改造一批和加快发展一批,腾退的土地全部用于绿化。在实施绿化工程中,按照中央领导对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提出的“要多种树,种大树,绿树成荫”的要求,增加高大乔木栽种比例,形成以大面积森林为主体的城市绿地。注重树种搭配和色彩变化,突出大型的绿色板块,突出怡人的景观效果,创作星罗棋布的精品工程。形成环绕城区的多层次绿化隔离带。“十五”前期,全部完成隔离地区18.75万亩绿化建设任务。

  (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1、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

  实施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是对生态公益林建设的促进和保障;也是在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效益的同时,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富裕农民的重要途径。北京市的自然环境、土地资源、政策规定、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已具备了大面积营造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的条件。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涉及11区县121个乡镇。工程规划布局以平原地区“五河十路”为骨架,利用周围的沙荒地、弃耕地、撂荒地、中低产田改造等,每年营造速生丰产林10万亩,“十五”期间,共计完成50万亩。

  2、果树产业基地建设

  “十五”期间,果树发展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使先进适用的技术进入更多的农户。加快果树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果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引导果农按市场需求,生产优质精品果。其工作重点是:

  (1)发展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十五”期间,努力推进平谷20万亩大桃,昌平5万亩苹果,怀柔、密云45万亩板栗,门头沟3万亩核桃,房山10万亩磨盘柿,延庆5万亩葡萄、5万亩仁用杏,大兴、顺义17万亩优质梨(大兴7万亩、顺义10万亩),通州3万亩葡萄的产业化建设,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2)注重设施栽培的发展。果树设施栽培是拉开果品上市季节、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五年内设施栽培果树在现有0.8万亩的基础上,发展到5万亩,除大桃、葡萄、樱桃以外,再扩展一些新的品种。

  (3)抓好高效优质果园的建设。充分利用高效优质果园的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和促进全市果树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十五”期间,共建高效优质果园约400个,面积约30万亩。

  3、花卉基地建设

  花卉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近年发展迅速。种植花卉已成为郊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花卉生产已成为郊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花卉基地建设应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树立大市场、大流通、大生产观念,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创名牌、出精品,逐步完善花卉生产、加工、保鲜、贮运、销售的体系建设。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特点,花卉生产布局划分为城近郊区、远郊平原区、远郊山区三个层次。

  (1)城近郊区重点发展优质种苗、种球、鲜切花。建设朝阳、丰台、海淀的花卉种苗与切花基地,建立花卉专业批发市场,完善环三环花卉交易带。

  (2)远郊平原区重点发展温室花卉,适当发展草坪草、花灌木与宿根花卉。建设昌平、通州、顺义、大兴、房山的中高档盆花、切花、草坪草、花灌木及宿根花卉基地,带动周边农户的花卉生产。

  (3)远郊山区重点发展种球、夏季切花与干燥花种植。建设门头沟、密云种球基地,延庆、怀柔夏季切花基地,昌平、平谷干燥花花材基地。

  “十五”期间,花卉生产面积达到4.5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达到0.9万亩,年产名优花卉种苗4500万株,种球4500万粒,鲜切花1.5亿支,盆花2000万盆。基本建成花卉拍卖中心、专业批发市场、城乡零售网络三级流通体系和市、区县、乡镇三级社会化服务体系。

  4、蜂业建设

  蜂业是北京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具潜质的新兴产业和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是京郊农民尤其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蜂产业规划以北京市蜂业公司为龙头,组建北京蜂业集团公司,形成全市范围内的蜂业生产、加工、技术研发、销售、出口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十五”期间,扶持、发展1000群以上的大型养蜂基地20个,其中5000群以上的基地5个,万群以上的基地2个。以市蜂业公司为骨干,联合有关企业,进行蜂产品加工基地新建、整合、重组和集团化建设,建立生产加工流水线,对蜂产品进行系统深加工。在平谷和延庆建两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蜜蜂良种场,对蜜蜂良种进行选种、引种、保种和育种。统一蜂箱、巢框、隔王板、脱粉器、王浆条等蜂具标准。建设养蜂技术培训推广中心、蜂产品质量监控中心和蜂产品营销中心。建立养蜂合作社、蜂业协会20个。

  5、森林休闲旅游开发建设

  “十五”期间,全市森林休憩旅游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坚持“立足保护、适度开发、引资共建、突出特色”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实施“六八十”工程。

  (1)建设6大森林休闲旅游分区。以高山幽林、科普考察为主题,开发建设京西旅游分区;以雄关巍岭、避暑疗养为主题,开发建设京西北旅游分区;以山水奇观、康体度假为主题,开发建设京东北旅游分区;以林水映辉、娱乐垂钓为主题,开发建设京东旅游分区;以绿海花乡、休闲采摘为主题,开发建设京南旅游分区;以古野神奇、探险求知为主题,开发建设京西南旅游分区。

  (2)开发8条森林旅游线路。重点培育京密公路、顺平公路、京兰公路、京石公路、京开公路以及北京—八达岭高速公路、京丰公路、环西山公路等8条黄金森林旅游线路。

  (3)做好10项重点工程建设。具体包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蟒山国家森林公园二期开发,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潮白河绿色度假村二期建设,沟崖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八达岭森林公园科普基地建设,怀柔野生动物大世界建设,喇叭沟门森林旅游区景区建设以及森林公园卫生服务设施建设。

  (三)森林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森林防火体系础设施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坚持依法治

  火,推进科学防火,进一步提高森林防火“四网两化”建设水平,努力实现森林防火正规化、专业化、现代化,增强对森林火灾的预防、控制和扑救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

  (1)巡护监测网络建设。进一步充实护林力量,增加基础设施,严格控制火源、严密监视火情。有林地区的乡村、单位配备专职护林员,每个区县建立1支护林防火巡查队,加强对火灾隐患的督查。在重点地区选定最佳位置新建54座了望塔,使全市了望塔总数达到107座。基本消灭监测盲区。山区了望监测面由45%提高到90%以上。推广电视监测系统,在重点地区建设电视监测点50个。

  (2)森林防火通讯建设。完善有线和无线通讯设施,与国家林业局卫星监测联网,与“110”和“119”等报警系统联网,在森林防火期内向社会开通一个可供免费拨打的森林火情报警电话号码。新建中继台8座,增加400兆和800兆电台及卫星电话等设备。使本市森林防火通讯网实现全方位全天候畅通无阻。

  (3)林火阻隔网络建设。采取生物方法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林火阻隔带建设。在重点地区修建防火公路800公里,每年开设防火隔离带500万米,使全市平均达到每公顷林地15米防火公路、25米防火隔离带,使林区边界、一级火险区周围等重点地区形成林火阻隔带。

  (4)林火扑救指挥系统建设。用两三年时间建成市、区县两级林火扑救指挥系统,基本实现林火的预测预报、报警接转、扑火指挥等手段现代化。完善市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加快开发地理信息系统和林火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区县森林防火指挥室,14个区县各建1个具有林火通讯联络、林火监测、地理信息系统、林火指挥决策、预测预报等功能的森林防火指挥室。

  (5)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在7个山区区县各新建1支专业森林消防队,做到每个山区区县有2支专业森林消防队,每队25人以上。在国有林场重点林区、风景旅游区建立扑火专业队伍。创造条件申请建立航空护林站和武警北京森林部队。

  2、林业公安和林政稽查大队建设

  坚持依法治警、政治建警、科技强警,进一步加强林业执法和森林公安队伍建设,提高民警的政治、业务素质,提高森林公安的机动作战、快速反应和及时侦破的能力,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实现少发案、快查办、群众满意。建设重点是:

  (1)扩增森林公安机构和警力,理顺办案体制。新组建10个森林公安派出所,建立市森林公安刑警队,全市森林公安警力由现在的321人增加到500人。

  (2)加强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森林公安系统的交通、通讯和警用装备,为各森林公安处、科、所配齐必备的军械装备、勘察设备、技术鉴定和监控设备。

  (3)实施“金盾工程”。建设好现代化森林公安通信指挥系统和综合信息网络,建立控制台58个、基地台40个、车载台40个、转载台15个,购置便携台200个、保密机15个、微机30台,并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提高监测精度和准确率,监测覆盖率达到90%。

  林政稽查大队的主要职责是保护森林资源,“十五”期间建设的重点是:加强稽查执法队伍建设,到2005年,力争在有条件的区县建立稽查分队,形成全市林业执法体系。定期选调稽查员到大专院校进行培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全面展开林业执法体系,规范野生动植物、林木种子、木材等经营活动,制止违法占用林地等行为。加强林业法律法规宣传,通过编写林业行政执法手册、举办林业行政执法成果展览等活动宣传林业法律法规。

  3、林业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

  北京市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要紧紧围绕首都林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准确把握新世纪首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十五”期间,林业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3‰以内,防治率、监测覆盖率和种苗生产地检疫率分别达到75%、85%和90%,逐步实现林业病虫害的持续控灾。建设重点是:

  (1)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建设。按照国家林业局林业病虫害防治检疫标准站建设的要求,完善市、区(县)两级已有的标准站建设,新建朝阳、海淀、丰台林业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确保绿化隔离地区绿化成果的安全。

  (2)预测预报网络建设。完善7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建设,到“十五”末,市级中心测报点由目前的63个发展到100个,市级监测点由目前的253个增加到650个,基本建成较完备的国家、市、区(县)和乡四级预测预报网络。

  (3)森林植物检疫网络建设。新建市级检疫隔离试种苗圃一个;在现有的6个无检疫对象苗圃的基础上,新建无检疫对象苗圃44个;进一步规范12个木材检查站的森林植物检疫工作;加大对花卉市场、果品批发市场和木材市场的检疫检查;加强调运检疫和产地检疫,特别是复检工作;加强检疫技术培训,规范检疫技术操作程序和各种检疫对象的操作办法,初步形成比较合理的森林植物检疫网络。

  (4)林业病虫害防治网络建设。随着林木资源的不断增加,要增加各级林保部门必要的先进防治设施和设备的投入,加强工程和项目管理,加强安全果品基地建设,加强西山生防基地建设,提高林果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水平。

  4、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

  “十五”期间要加强首都野生动植物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强化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建设。使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保护和利用,野生动植物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建设重点是:

  强化政府职责,健全市、县、乡三级管理体系,完善和强化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体系;修改、制定有关管理规章和办法,规范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以市林业局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为主体,健全和强化野生动物救护工程;加大科研力度,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科技工作;建设市野保站局域网和全市野保系统远程网,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野生动植物进出口企业管理,逐步实现注册登记管理制度,严格濒危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强化协会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动协、鸟协作用。

  5、林木资源管护体系建设

  到2005年,建立健全各区县及市级有林部门林政资源管理体系;编制适合北京特点又与国家林业局接轨的林政资源管理系统软件,市与区县微机联网,初步实现运用现代化手段管理首都森林资源的目标。建设重点是:

  (1)加强林权管理。在完成集体林权登记发证的基础上,完成国有企事业单位林权登记发证工作。开展有关绿化隔离地区、速生丰产林的林权登记发证的调研,制定相关政策;起草出台《北京市林权登记办法》,按照依法稳定林权的原则,规范林权登记发证和林地流转林权变更登记的管理。

  (2)严格林木采伐(移植)和林地占用征用管理。继续加强年森林采伐限额的管理和占用征用林地的管理工作,修订、制定《北京市森林采伐消耗全额管理办法》、《北京市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林木采伐(移植)和林地占用征用管理有章可循。

  (3)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护工作。增加养护投入,着重加大科技复壮和工程养护,对郊区古树名木全部立案建档,到2005年使郊区古树名木管护工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4)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区县、乡镇及市级有林部门的林政资源管理体系,重点加强区县森林资源管理机构建设。

  6、林木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评价体系建设

  林木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评价体系建设是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决策和微观管理的重要依据。“十五”建设重点是:

  建立科学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加强监测机构的建设,稳定队伍,强化职能,实行资质认定和定期审核制度,与国家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接轨,配备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提高综合监测现代化水平。实行网络化管理,在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建立网络系统,实现数据快速传输、资源管理信息共享;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全市森林资源一类、二类、荒漠化等调查;建立全市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全市森林资源、各类调查、规划设计、执法检查等数据库;开展部分地域卫星定位系统试验;建立市级林木资源和生态环境评估机构,对全市进行林木资源、生态环境评价研究和资产评估工作。

  (四)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1、林木种苗基地建设

  林木种苗工程建设应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核心,全面提高种苗的数量、质量和效益。在进一步完善种苗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着重建设好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国有苗圃、林木采种基地和林木良种基地。调整林木种苗生产结构,建立林木种苗监督机构,加强林木种苗信息网和法规建设。

  到“十五”期末,实现林木种子检测率80%,种子检验合格率98-100%,检测人员培训率100%,林木良种使用率50%,重点工程造林良种率100%,审定良种推广率100%。建立比较完备的林木种苗生产体系,全市累计育苗总面积稳定在10万亩,苗量总产1.4亿株。为首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足够数量的优质苗木。

  2、林业科技教育体系建设

  林业科技发展,要紧紧围绕首都林业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实际进行研究和攻关,重点解决有重大影响,带方向性、关键性、综合性的问题,提供技术储备。有重点、有计划地组织技术推广,大力发展和应用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

  “十五”期末,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5%,在适宜地区的覆盖面达到30%。到2010年,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5%,在适宜地区的覆盖面达到50%。北京林业科技总体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为率先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十五”期间要充分利用首都林业院校、林业科研单位多的优势,积极办好首都林业成人教育工作。要继续做好林业教育自学考试、函授、广播电视、计算机远程教育等组织工作。重点强化林业行业岗位培训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年均达到2500人次;坚持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持证上岗教育制度,年均达到500人次;组织中、高级职称和行政领导干部培训,做到2年轮训一次。

  3、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

  “十五”期间将市林业工作总站建设成为集林业科研、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及林业站行政管理为一体,具有各种现代化科研手段、能够承担大型的科研课题的技术推广机构。各区县林业站要具备较高科研、推广能力,切实能够解决本区县在造林绿化和林果生产中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

  “十五”期间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市林业站建立实验示范基地500亩,在实验示范基地建立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的技术推广中心,内设化学分析室、组培室、标本室等。区县林业站更新陈旧办公设备,进行实验基地和专用实验室建设,对人员进行计算机网络培训。乡镇林业站的建设重点为20个辖区面积大、林业生产特别是林政执法和护林防火任务重的山区站。全市三级林业站要建成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体系完整、职能齐全、办公现代化的有效网络,为实现首都林业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4、林业信息化建设

  “数字首都林业”是首都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首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首都林业”是现代信息技术在首都林业中的全面推广和应用,是林业三个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纳要》及《首都信息化1998-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积极全面推进首都林业信息化。

  “十五”期间,北京林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基本建设成北京林业信息公共平台;林业机关行政管理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建成全面、动态反映北京生态环境和林业资源的林业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库;完成“数字首都林业”基本框架的构建;完成本市林业所有公务员和技术人员的信息培训;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北京市的先进水平和全国林业的领先水平。

  四、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植树造林、绿化国土、防治沙漠化、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林产品,是新时期林业发展的方向。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提高各级领导和决策部门对现代林业在新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战略地位的认识。使全社会认识到,生态环境事关生存与发展;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人类文明;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人类文明。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良好氛围。并使广大林业职工深刻领会,进入21世纪的林业的重大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

  (二)抓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落实任期目标责任制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明确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林业作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任期的主要责任和考核政绩之一,强调实行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林业任期目标责任制。这是保证林业发展的根本性措施,也是被多年来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因此,规划的实施,一定要贯彻执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结合北京林业的实际情况,目标责任制主要包括造林绿化速度、沙化治理、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预防森林火灾、林政管理、林业执法等内容,并层层签订责任状。

  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研究解决林业在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要重视完善林业机构建设,稳定林业队伍,提高人员素质,保证林业工作的顺利发展。

  (三)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造林绿化

  实践证明,这是从我国国情、林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林业建设道路的根本选择。北京造林绿化整体发展水平高,在京机关企事业单位多,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全民义务植树和部门造林工作。要动员全社会以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支持林业建设。不仅要依靠全社会力量造林绿化,还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护林育林,发展林业。要特别注意把造林绿化,发展林业同当地经济发展,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

  (四)稳定机构,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林业机构的稳定、健全和基层组织的完善是林业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从对事业负责的大局出发,在机构改革中,要保持各级林业机构的稳定性和工作职能的完整性。避免以各种理由任意撤并林业机构、削弱其职能。林业基层组织是林业建设的骨干,发挥着贯彻林业方针政策、组织工程实施、推广科学技术和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作用,必须进一步稳定、完善基层组织,特别是林业工作站的建设,要定编、定职能,并保证经费来源。

  (五)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工程管理,规范建设行为

  为使各项工程建设得以顺利实施,必须制定适合市场经济体制,强化建设项目管理,规范建设行为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使各项林业工程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在项目安排上,坚持以规划为依据,突出重点,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在项目管理上,全面推行项目第一责任人制、项目法人制、项目监理制、合同制管理制、竣工验收制、公示制等制度;推行项目全过程招投标制,对项目的设计、施工以及主要设备、材料、种苗等采购实行公开招标。所有林业建设工程要规范立项、按设计施工、按效益考核。

  强化工程投资管理,严格投资决策责任制,实行谁决策,谁负责,建立有效的投资评估制度和专家参与制度,广泛听取多方意见,避免决策失误;强化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林业局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实施办法》和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大额投资管理办法》,加强资金使用的追踪检查和审计监督工作,严格财务制度,确保投资效益;强化信息管理,对工程施工进度、质量、林木生长状态、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动态监测,并及时对各类信息

  进行汇总、上报和反馈。

  (六)加强政策保证和资金投入

  要鼓励多种所有制并存,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个体、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林业。建立起能够真正体现“谁造林、谁所有、谁受益”要求的,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种投入主体积极参与造林绿化的政策。随着北京市郊区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现阶段新出现的人民改善生态环境愿望强烈,农民自愿退耕还林现象,林业主管部门应加以组织和引导。

  积极推行管护承包,允许管护者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对林下资源有优先开发经营权,把森林管护与职工或农民的切身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或农民保护和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继续贯彻和完善山区农村搬迁的优惠政策,国有林场和农民生产的林特产品减免所得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要从政策上对全市林业两个体系建设创造有利条件,从各个方面促进农民成为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

  推进林业分类经营,对各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增加建设投入。北京市林业是生态林业,主要任务是改善北京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社会公益性很强。按照国家规定,生态林业建设投资主体是国家和各级政府,所以要大幅度增加生态林业建设投入,并达到与建设速度相适应。要积极争取国家对北京市的林业贴息贷款、治沙贴息贷款、山区综合开发贴息贷款、多种经营贴息贷款的规模和其它政策性贷款的额度,并要适当延长商品林基地建设的贷款年限,保证中央、地方财政贴息政策的落实。

  (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促进林业建设

  林业生产建设中,科学技术同样也是第一生产力,是促进林业不断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在今后林业发展中,林业生产建设能否广泛采用先进和较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即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是一个良好的机遇,是关系到今后林业生产建设成败的关键。

  科技兴林的关键是要紧紧围绕林业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先进而适用的林业技术和科技成果普及及推广应用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因此,在林业生产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建立科技、生产、计划、财务“四位一体”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从政策、经济等多方面激励林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现场对林业项目施工技术进行指导或技术承包等。努力增加林业生产建设项目中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速普及推广应用,使科技成果尽快形成林业生产力。

  要努力发展林业教育事业,重视林业行业培训工作。应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积极开展专业培训和专题培训,实行鼓励、支持培训的政策措施。并把培训及考核与人员的使用和晋级结合起来,实行资格合格证(卡)制度。

  (八)尽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为促进公益林建设、保护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及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北京市要尽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用于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专项资金。

  中央要求以市(省)为单位,凡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完成,经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检查验收并将界定协议书、事权划分登记表、公益林汇总表和分布图汇总上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方可开始按规定发放,补偿对象为公益林的林权所有者和经营者。北京市将根据中央的要求,尽快完成规定的各项前期工作,尽早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促进全市生态公益林业的巩固和发展。

  (九)加强林业立法和执法工作,强化依法治林

  北京的林业工作要加强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公园管理、生态公益林管理等方面工作,为地方立法提供依据。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林业公安队伍建设,积极解决林业公安列入编制和经费来源问题,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林业工作站建设,维护基层林业站的稳定,确保机构不乱、人员不散、经费不减。同时,要深化林业站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其执法监管的地位和作用。要全面加强林业行政和执法机关普法教育,提高依法行政和执法监管水平。

  加大执法力度。今后要进一步开展执法和组织专项检查,对乱砍滥伐、超限额采伐、毁林开垦、乱侵乱占林地、乱捕乱猎野生动物、侵犯林业生产经营者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要依法严厉查处。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济南森林苗木种植销售中心
济宁市金彪园林种植基地
育美花卉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五常市显和绿化苗木繁育基地
注册>最新加入
最新展会
网站首页  |  在线发布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注册  |  广告列表  |  汇款方式  |  投稿中心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