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种
[4]
选择二十至四十年生的健壮母树,在10月下旬当壳斗呈茶褐色时,即为成熟。挑选籽粒大、种仁饱满、种壳光亮、无病虫害的坚果留作种子,如不立即播种可混沙贮藏。种子含水量高,若失水过多会使种壳纵裂,丧失发芽力。但沙藏时也不宜过湿,可与干沙混合,藏于避风处。种子千粒重1.1-1.4kg,发芽率70%-85%。育苗
苦槠 (5张)
一年生苗高15-20厘米,因苗木主根粗而须根少,移植常不易成活,需通过截根移植以促进须根发育。幼苗不耐强烈阳光,需遮荫。待出苗较整齐后,揭去覆盖芦萁,搭上荫棚以利苗木生长,一般在5月上旬揭草,7月下旬搭荫棚。搭棚遮荫的明显比没遮荫的苗木生长旺盛,适时浇灌水、追肥,促进苗木生长。土壤较干时灌水于苗床沟内以润湿苗床。一般在6月中旬、下旬和9月上旬追施复合肥,每0.3kg肥对50kg水浇施,适时除草。为促进苗木须根生长,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可于8月中下旬进行切根处理,处理后须根明显更发达。[4]
造林
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各地(不包括西南地区和五岭南坡以南)海拔1000米以下
[4]
的深厚、湿润的中性和酸性土壤上生长较为适宜。山区或丘陵、红壤或黄红壤土均可造林。伴生树种可选木荷、马尾松、甜槠、毛竹、青冈栎,也可营造纯林。整地方式主要有块状整地。在生产上采用最广泛的是全刈穴垦,穴的规格为60厘米×60厘米×40厘米。人工林的定植穴密度,依据培育目的而定。采用三年生以上苗木植苗造林。用材林一般控制在3000-3300株/h㎡,株行距1.7米×2.0米或1.5米×2.0米;果用林一般控制在300-450株/h㎡,株行距4米×5米或5米×6米。此外,还应根据坡度大小而定,在坡度较大时,密度可大些,反之密度宜小些。亦可与杉木或马尾松混交,比例与方式可根据造林目的加以确定。一般在春季造林,选择阴天或小雨天气栽植。栽植时适当修剪部分枝叶及过长主根,做到随起苗、随打浆、随造林,并做到根舒,苗直,打紧,适当深栽。抚育管理
土壤管理:苦槠造林后3-4年内幼林生长较慢,易遭杂草压盖而影响成活和生长。因此,造林后3-4年内应加强抚育管理,幼林郁蔽前一般每年锄草并松土2次,第1次抚育在5-6月,第2次抚育在8-9月。待郁蔽后林木出现分化时,应视培育目的不同进行分次疏伐。[4]
肥水管理:二年生以上苗木定植前的移栽苗床可深施部分基肥,用复合肥450kg/h㎡左右,或施腐熟的农家肥2250-3750kg/h㎡,但必须深翻拌匀或种植穴外围沟施。苗木生长期每间隔15天左右施肥1次,施复合肥或氮肥75-105kg/h㎡,或与农家肥交替施用,尽量做到少量多次,并可利用降雨天气在中小雨前撒施,但不要沾苗,不能在大雨前施肥,以免被雨水冲走。9月下旬起停施氮肥。水分管理以沟不积水、苗圃能灌能排、土壤疏松湿润为宜。夏天高温干旱注意浇灌,以一次灌透,时间以傍晚夜间土温下降后为好。[4]
光强影响:
不同生长光强对苦槠幼苗的生长量影响较大。不同光照苦槠幼苗的苗高、地径生长量差异明显,弱光会影响苦槠苗木的生长,造成苗木低矮,质量下降。
适当遮光的叶片其叶绿素相对含量较全光照高,这是因为全光照条件下叶片吸收的过剩光能使得部分激发态的叶绿素不能及时通过激发能传递和光化学反应予以猝灭,与环境中的分子氧反应,生成单线态氧,引起叶绿素的漂白,从而使得叶绿素含量有所降低。但是如果在光照强度很弱的环境条件,则有可能不利于叶绿体的发育,从而导致叶绿素含量下降。苦槠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与其所处的光环境有关。15%生长光强下最高,其中9月叶绿素相对含量较高。不同月份苦槠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对生长光强的响应有所不同。无论5月与9月,随着生长光强的降低,最大净光合速率依次降低,其中在9月,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的叶片有较高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在15%生长光强下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全光照和40%生长光强;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也随着生长光强的降低而下降,说明苦槠幼苗的光合作用特性对生长光强的变化有很强的可塑性。无论是5月与9月,在15%生长光强下苦槠叶片的显著高于全光照,而9月时与全光照差异不显著,苦槠生长量及光合生理参数的试验研究可以看出:苦槠能够成为常绿阔叶林群落的优势树种在于它对生长光强的适应性,低光环境下它有较低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较大的表观量子效率和光化学效率以及相对叶绿素含量,证明它有充分利用低光光环境的潜力,但低光会影响苦槠苗木的生长。[5]
病害防治
一般情况下二年生以上苗木病虫害较少,且以常见的病虫害为主,虫害轻微的可不予杀灭,对苗木生长影响不大。病虫害防治方法参照常规综合防治方法,主要为清洁林地,清除虫卵、蛹和病菌。在必要时也可用药物防治。[4]